妈,我想去参军,别拦我。
时光如长江之水,奔腾不息,向东流淌。然而,70余载前的那一幕,至今仍历历在目,恍若昨日。
“黄妈妈,您的儿子英勇无畏,荣光熠熠,在战场上立下了赫赫战功!”
投身沙场,本为斩敌建功,深谙大义的黄妈妈自是明了此中道理。
他以胸膛勇敢地挡住了敌人的枪口,他的英勇无畏令人敬佩!
毛泽东接见黄继光母邓芳芝。
在记者与干部们那满是痛惜的神色中,母亲霎时领悟了他们所说的“光荣”的真谛,胸中涌起一阵撕心裂肺的痛楚。她转过身,紧紧地握住小儿子的手,那双瘦弱的双肩剧烈地颤抖着。“恕儿,我们回家吧。”
乡间小道蜿蜒悠长,步履维艰,一帧帧景象如破云而出,渐次浮现在眼前。
“妈妈,我渴望投身于志愿军,恳请您不要阻拦我!”
她清晰地记得,儿子是村里最早一批报名参军的人。“妈妈,您放心吧,我会好好努力的。到了部队,我一定会努力争取立功,争取立下大功,为家人争光。”
在这春寒料峭的时节,母亲的“火元子”——黄继光的乳名——却只露出脚踝,十个脚趾头胆怯地向外张望。出征的勇士本不该如此局促不安,幸而,他身上那件较为体面的外衣,正是得益于一位乡亲的慷慨与热情。
母亲双手紧握着那块手帕,其质地洁白无瑕,边缘以细腻的红色丝线精心装饰,上面绣有四个鲜明的大字:“可爱祖国”。这块手帕是众乡亲为即将远征的儿子匆忙制成的。然而,母亲当时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这方小小的手帕竟成了儿子留给她的唯一遗物。
1951年3月12日,肩负着乡亲们的深切期望,“火元子”毅然投身于那支翠绿的队伍之中,自那日起,他年轻的生命便与祖国紧密相连。
母亲回想起儿子幼年的时光,不禁感慨:他何时曾真正享受过无忧无虑的欢乐呢?“我的宝贝,你真是让妈妈心碎——”
黄继光年仅十岁时,父亲黄德仲因债务缠身,遭受地主李积成的残酷迫害,含着满腔悲愤离开了人世。大哥身体多病,二哥残疾在身,小弟尚幼,而大姐也因家境贫寒被迫远嫁。在贫困的重压下,坚韧的“火元子”不得不背负着背篓,跋山涉水挖野菜、刨药根、学习制作香料、承担挑夫的重任,然而黄家的生活仍旧穷困潦倒。到了十八岁那年,伪甲长的家犬被击毙,“火元子”却无辜被诬陷为害狗凶手,被迫为狗购买棺木,披麻戴孝,承受着无尽的屈辱。
1949年10月的一个清晨,“火元子”听闻一则令人振奋的消息——穷苦大众终于迎来了翻身解放的时刻。这消息宛如一缕曙光,照亮了他内心深处的希望之光。
继此之后,“火元子”投身于农协会的行列。他怀揣着满腔的热忱与充沛的活力,亲身感受着农民们当家作主的喜悦以及对美好未来的坚定信念。
想参军吗?收不收?
“你家干啥子的?”
“受苦的穷人。”
在民兵连长的率领下,“火元子”抵达了中江县广福区的区公所。然而,他的身高仅有1.58米,未能通过选拔的第一关。
“服役并不会妨碍身高的增长。再者,董存瑞即便身材不高,亦能炸毁碉堡。”他的话语深深打动了负责选拔的艾营长,因而得以破格被录取。
1951年3月12日,新兵黄继光背负行囊,自中江县的回龙乡启程,途径六松乡,最终抵达了三台县的刘营乡。装备虽简,新兵们却开始了严谨的队列与内务训练。黄继光与战友们同舟共济,对未来满怀期许。每日,数位军官向战士们传授新思想,诸如出门在外,勿念故土,当怀远大志向;国家安宁,方能确保家庭之安全。每当演讲结束,战士们无不激情澎湃,齐声高呼口号。其中,“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口号,呼声最高,亦最为激昂。
二十余日后,战士们乘坐军车,从三台县刘营乡启程。黄继光心中尤为兴奋,他在河北邢台的一个名叫百泉的地方,终于等到了属于自己的武器。随着激昂的歌声响起,这群为正义而战的青年们,步调一致,气势磅礴,意气风发地踏过了鸭绿江。
邓芳芝细看黄继光画像。
若有人离世,却能拯救众生的生命,甚至能助我国赢得胜利,换作是我,我也会选择这样做。
踏入朝鲜境内,铁路、公路、桥梁几乎尽遭摧毁。战士们在白昼休憩于夜幕下赶路,历经十数日的艰苦跋涉,终抵“中线”五圣山之侧,与西方山脉遥遥相望的防御阵地。
黄继光被编入第15军第45师第135团第2营第6连。然而,当他被告知自己的职务是一名通信员时,黄继光的心情顿时有些低沉:“历经千辛万苦来到前线,竟然只是负责传递信件。”
冯玉庆指导员早已对机警且勇敢的黄继光寄予厚望,他坚信,黄继光担任通信员一职,无疑是再合适不过的人选。自然,这位年轻同志性格鲜明,若不投入一番心思,恐难胜任。
冯指导员手持一块马蹄形手表,直言不讳地说:“乍一看,这表仅由时针、分针和秒针构成,但若将内部的齿轮、发条等部件一一拆出,那又会是怎样的情形呢?”
“情况会如何?表是不会停摆的。这一点我清楚。”黄继光迫不及待地说,“我懂了,少了任何一人都不行。每一个——都至关重要。”
“我压根就不想成为传递信件的兵,我参军的初衷就是为了参与战斗。”
选择通信员并非儿戏,一名优秀的通信员无论置身何处都能闪耀光芒。你或许听说过张思德,他是毛主席的贴身警卫,同样来自四川。指导员补充道:“1944年,他在陕北的安塞执行烧炭任务时,不幸遭遇窑洞塌方,为拯救战友英勇牺牲。他之前也曾是一名出色的通信员。”
张思德竟也是从事通讯工作的一员?黄继光在心中涌起一股自豪之情,因为他与这位英雄从事着相同的职责。听闻张思德同样是四川籍,他不禁感到更加亲切。
自那以后,黄继光变得闲不下来。在履行通信员职责之余,他更是主动投身于为前线战士提供后勤支援的工作。固然,面对枪械,他亦难掩心中的向往。他拿起枪,装填子弹,瞄准目标,每一个基础训练动作都做得一丝不苟。
在挑战面前,黄继光的身影始终挺立,无论面对何种险阻。那时,志愿军历经近两年的辛勤耕耘,于五圣山和平康两侧,蜿蜒伸展近七公里的防御坑道与隧道,构筑起了一道坚实的后勤堡垒,为上甘岭597.9高地与537.7高地提供了坚实的后勤支持。
起初,挖掘坑道的过程颇为艰辛,所用的钢钎既脆又钝,每日的进展仅限于数厘米。一位曾担任铁匠的战士,凭借其经验,发明了一种减少钢钎磨损的方法,此举激发了黄继光的灵感。他迅速将这一“诀窍”传授给了其他战友。
黄继光以其善于动脑筋克服困难,行事果断利落,赢得了众人的认可与支持,不少连队甚至特地寄来感谢信。正因如此,他荣膺三等功的荣誉。
虽非沙场建功,黄继光心中仍觉些许羞涩,然而,他还是毅然决然地将这份喜讯告知了日夜思念的母亲邓芳芝。
在国内的训练期间,指导员激励战士们勤练书法,强调这将有助于将来给家人写信时更加便捷。得益于一位战友的巧妙指导,黄继光先是研读报纸,继而着手练习书写。掌握了方法后,他的进步迅速。以下便是黄继光写给母亲的信件,尽管其中部分字句由战友们协助填补,但相较于先前已有显著进步。
“母亲大人,尽管眼前遭遇些许波折,但请坚信,我们定能克服。须知,在英明的共产党领导下,在伟大领袖毛主席的英明指引下,幸福的生活正缓缓向我们走来。”此信于1952年4月29日完成并寄出。
在朝鲜战场的硝烟弥漫中,我军以五圣山为坚强后盾,发起“冷枪冷炮”的攻势之际,黄继光亦英勇立下赫赫战功。彼时,六连肩负着守护一座名为“无名高地”、亦称454.4高地的重任。尽管并非正面战场的主力,但在两个多月的激战里,六连成功歼灭了数百名敌军。因此,454.4高地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敌人严密防范的目标。五圣山遭受炮火洗礼,山顶植被被炸得光秃秃,狙击手们难以继续发挥。正当战士们一筹莫展之际,黄继光巧妙地用草人布下疑阵,并在草人头上戴上了一顶伪装帽。
“黄继光,哪来这么多点子?”
战士们着手搭建草人,营长更是一拍即合,提议在狙击台之外的区域构筑一些伪装工事,并将草人巧妙地安置其中。
翌日清晨,草人接二连三地倾倒。趁着敌人探首窥视之际,狙击手迅速举枪射击,敌方亦纷纷倒地。有人半开玩笑地对黄继光说:“你当真了得,未曾动用枪炮,却已斩杀众多敌人。”
黄继光无论身处何地,总能迅速融入其中。初至半山腰的连部指挥所,他便毫不犹豫地主动请战,欲投身战场。
那日,连长万福向营长郑重立下军令状:“只要六连在,阵地便永固!”然而,正当连长准备下达命令之际,却惊觉电话线路已全线中断,而负责接线的战士们亦已尽数被派遣至前线。
“连长,请允许我去接通电线。”黄继光肩负起一捆电线。
“你能做到吗?”连长未曾听到回应,黄继光已紧握枪支,身体蜷缩,迅速离开了指挥所。
在敌机轰炸的威胁下执行任务,技术、勇气与好运缺一不可。“务必注意隐蔽,务必完成任务。”连长的教诲他铭记在心。然而,险象环生,刚刚接通的线路旋即被炸断,黄继光本人也险些被爆炸扬起的沙尘所吞噬。幸运的是,当他返回时,目睹了连长正在通过电话传达指令。
随着战事的发展,美军对五圣山发动了连番轰炸,同时切断了志愿军阵地的补给线。日间敌军侵占阵地,而志愿军战士则在夜幕低垂时再次夺回。在激烈的战斗中,营部的通信员英勇捐躯。自此,黄继光接替了他的岗位,成为了营部的通信员。
实际上,在黄继光正式调入营部之前,他已立下赫赫战功。那些日子里,敌军频繁施放浓烟。黄继光凭借敏锐的直觉,推断出敌人正在构筑防御工事,于是决定进行近战侦察。果真如他所料,借助曳光弹的亮光,他看穿了形似坟丘的地堡,但也无意中惊动了地堡周围的敌军士兵。
黄继光悄无声息地隐藏于暗影之中,轻柔地摇曳着树枝。忽然,他似乎捕捉到了敌方哨兵上膛的子弹声,然而他并未停歇,依旧继续摇动。敌人误以为这是风拂动树叶所致,一场突如其来的战斗得以避免。随着敌方哨兵“回身转”的动作,黄继光将侦察目标尽收眼底。不久后的一个夜晚,六连成功夺取了暗堡,全连士气顿时高涨。
在履行通信员职责之外,黄继光亦是一位杰出的警卫员。记得有一次,营长秦常贵带领他前往团指挥所,途中突然枪声大作。为了守护营长的安全,他迅速将正在用望远镜观察战场态势的营长扑倒在地。
“这样的行为非常危险,你知道吗?”秦常贵严肃地责问道。
“比较而言,您的生命显然更为宝贵。毕竟,您肩负着指挥战士们的重任,一旦您有任何闪失,对整个部队的损失无疑是巨大的。”
“此书乃毛主席为张思德所作,通信员张思德思想觉悟极高。”
不论身处何地,不论担当何职,切莫忘却那一句箴言——你,正身处为人民服务的使命之中。
黄继光,他的变化显著,思维愈发成熟。这一切,都始于一部电影的启发。在抗美援朝的烽火岁月里,一部描绘苏联卫国战争的电影《普通一兵》被引入我国。影片讲述了苏联红军战士马特洛索夫在1943年2月23日以胸膛挡住枪眼的英勇事迹。黄继光,当时正身处机枪连的战壕中,目睹了这一壮烈场景。银幕仅是一张白床单。电影落幕,黄继光与战友李继德分享了彼此的心得体会。
“感想?”黄继光问。
“真勇敢,真英雄。”
“若有人离世,却能拯救众多生命,且能助我军取得胜利,换作是我,我也会选择如此行事!”
宛如一颗璀璨的星辰在心海中升起,黄继光亦怀揣着成为那般熠熠生辉之人的梦想!
若国家召唤,我必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誓以苏军马特洛索夫式的英勇豪迈,赢得战场的辉煌胜利。
1952年10月14日,联合国军针对上甘岭志愿军阵地发起了所谓的“金化攻势”。在这场激战中,联合国军自诩为武装精良的强大部队。相较之下,志愿军不仅面临空中优势的缺失,武器装备亦显不足,使得交战双方在实力对比上呈现出极端的不均衡。
“15军的战士们,即便流尽最后一滴血,也绝不流泪。”身处战火前线的崔师长声音嘶哑地回应:“只要有我在,上甘岭依旧属于中国人民志愿军!”
第五日战鼓擂响之际,黄继光随营副参谋长张广生一同抵达团部。彼处,他深刻认识到上甘岭对于我国志愿军所具有的无以伦比的战略价值。
“准备好了吗?”张广生问。
“副参谋长请安心,我已全面做好了战斗的准备工作。”言罢,他似乎仍有些不安,遂补充道,“若您有所疑虑,此刻便可亲自检验。”
“能试验?”张广生笑道。
1952年10月19日,这一天,恰逢黄继光担任营部通信员的第15个日夜,同时也是他自六连转至营部,又重返六连的纪念日。短短的15日时光流转,六连的成员却锐减至仅剩16人。
597.9高地由东北与西北两道山梁构成,其轮廓宛如英文字母“V”,共设有十二个阵地。其中,六号、五号及四号阵地已成功攻克,而零号阵地则是主峰的终极防线。在20日凌晨两点,负责执行爆破任务的三个小组全体成员英勇牺牲。
“副参谋长,恳请您将任务交由我承担。”察觉到副参谋长有所踌躇,黄继光神情庄重地提出:“我向您保证,此任务必能圆满完成。”战士肖登良、吴三羊亦纷纷靠前,一同请缨:“让我们并肩作战。”
“黄继光,我命你接任六班班长,你们三人将共同执行爆破任务。”实则,六连中已再无其他适合的人选可供挑选。
三位战士毫不犹豫地交出了身上的所有物品,其中不乏抗美援朝的纪念章。黄继光更是格外珍视,将母亲亲手书写的家书转交给了连长万福来。信中,母亲字字恳切:“此刻,我心无旁骛,只盼你能立功成英雄,能否告诉我,你击败了多少敌人?”黄继光向连长表达了自己的愿望:“若不幸牺牲,恳请代我致信母亲,让她得知,她的儿子没有辜负她,也没有辜负祖国和人民。”接着,他郑重地立下军令状:“请各位首长放心,我们必将完成使命。”
黄继光将入党申请书与参战决心书一同递交给了指导员冯玉庆。在决心书中,他如此表述:“目睹朝鲜土地上遍布的弹痕和那一群群无家可归的孤儿,不禁泪流满面,心中燃起复仇的火焰,恨不得将敌人碎尸万段,为这些孤儿讨回公道。敬爱的首长,今日正是我立下战功之际,我誓将向敌人讨回这笔血债,为朝鲜的全面解放而勇敢地战斗……若国家召唤,我定毫不犹豫地献出生命,决心以苏军马特洛索夫式的英雄气概,赢得战斗的胜利。请上级放心,请慰问团期待我的好消息……”
庄严地行了一礼,三人迅速弯腰从坑道中跃出。穿梭于山脊之间,他们时而隐蔽于弹坑之中,时而潜藏于敌军阵亡者的身旁。在吴三羊的英勇掩护下,黄继光与肖登良巧妙地将手雷投入东西两侧的地堡,左右两处火力点随即归于沉寂。然而,30米开外的中央地堡,才是他们必须征服的终极目标。
就在此时,一枚照明弹瞬间将三人完全暴露在敌军的视野之中,十数名敌兵如潮水般涌向吴三羊……吴三羊高呼“火元子”,警告同伴切勿接近。与此同时,他勉力举起冲锋枪,对准敌人发起猛烈的火力攻击,黄继光与肖登良亦纷纷掷出数颗手榴弹。可惜,吴三羊终究头部中弹,英勇牺牲。
就在这危急关头,指导员冯玉庆也奋勇冲上前线,然而他的机枪已经损坏。情急之下,肖登良毅然决定夺取一挺机枪,但此举却引来了敌人的猛烈火力,不幸腿部遭受子弹击中。这时,冯玉庆将一位牺牲战友的机枪拖过来,立即开始反击。黄继光趁机向前冲,却一个踉跄摔倒在地面。冯玉庆、张广生、万福来等人密切注视着他的每一个动作。只见黄继光猛地一跃而起,脚踏着尸体、碎石和松软的泥土,试图向核心火力点投掷手榴弹,然而,手榴弹未及出手,他的手便无力地垂落。片刻之后,他又顽强地站起,向最后一个地堡投掷手雷,随即重重地倒在地上。
勇士们奋勇向前,然而一个个英勇的身影又相继倒地。原因在于,暗堡中的那挺重型机枪依然疯狂地喷吐着火焰。原来,那颗手雷只是将地堡的一隅炸塌。
正当形势万分危急之际,战士们目睹黄继光毅然向地堡方向艰难地攀爬……
“黄继光,他还活着!”万福来兴奋地高声呼喊。
此时,黄继光手中已无手雷。他艰难地爬至主暗堡射击盲区,竭力挺起上半身,斜眼望向身旁的战友。他挥了挥手,张了张口型,仿佛在尝试传达些什么。
冯玉庆一瞥之下便洞悉了所有内容:“速速行动,黄继光正需堵住枪眼。”
他欲挺身而出,却目睹黄继光吃力地起身,紧接着,他毅然挺直身躯,以那并不宽阔的胸膛,毅然挡住了敌人喷涌火舌的机枪口。
黄继光紧贴地堡壁,双手紧紧握住麻袋,敌方的子弹如同暴雨般击中他的身躯,使他遍体鳞伤,胸腹之间血肉模糊,背部更是被弹洞贯穿。
“在我被需要之际,我承诺毫不犹豫地将生命献给使命。”黄继光用生命诠释了他的誓言。
你奉献了一个儿子,我亦献出了一个儿子,他们的牺牲均显荣光,我们同属烈属之列。
黄继光,以他青春的热血为部队铺就了胜利的道路,确保了反击战的最终成功。然而,这位英雄的离去太过仓促,年仅21岁的他甚至未能留下任何一张照片。因此,后来人们所见到的黄继光的形象,皆是以他的弟弟黄继恕为蓝本,依据黄妈妈细致的描述,由画家精心绘制而成。
1953年3月30日,第15军党委正式追认黄继光同志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员。紧接着,在同年4月8日,中国人民志愿军的领导机构对黄继光同志进行了特等功的追记,并尊称他为“特级战斗英雄”。
1953年,黄妈妈荣膺特级战斗英雄家属的楷模,受邀参加了当年四月在北京举行的全国妇女代表大会。在会议闭幕之际,她有幸与毛泽东、朱德等众多国家领导人会面。随后,她更受盛邀,前往中南海毛主席的私邸做客。
“毛主席好!”黄妈妈道。
“黄妈妈,您好!”主席温和地回应:“您失去了一个优秀的儿子,我亦如此,两位英勇的子弟都为国家献出了宝贵生命,我们均是光荣的烈属。”
“多亏了主席的悉心教导,方能成就今日之我。”黄妈妈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真是天资聪颖,教养有方。”毛主席对那位英雄的母亲给予了高度赞扬。
哥哥英勇献身半年之后,母亲毅然决然地将家中唯一的健壮儿子黄继恕送上了抗美援朝的战场,使他成为了第23军第73师第218团第2营第6连的一员战士。到了1958年6月,黄继恕在撤离朝鲜之际,特地前往了哥哥英勇捐躯之地。“哥哥,明日我将踏上归途,妈妈在信中叮嘱,要我将你的英灵带回。”他用手帕小心翼翼地包裹起那片浸透了英雄鲜血的泥土,并在灰黑色的土层中寻找到几枚弹壳。
继光桥、继光村、继光学校、继光大道……英雄精神永存!
在黄继光曾服役的连队花名册上,首位赫然便是这位英雄的名字。黄继光英雄连屡创佳绩,先后荣获集体一等功四次、二等功十一项,并在多次重大演训任务中圆满完成任务。中央军委亦因此授予该连“模范空降兵连”的崇高荣誉称号,使其在强国强军的新征程中,奏响了激昂的强军战歌。
每当日出东方,那响彻云霄的名字“黄继光”再度响起,军营中回荡着一声声激昂的“到——”。官兵们紧握着“只要祖国需要,干啥都行”的豪迈誓言,踏着坚毅的步伐,在英雄辈出的行列中奋勇前行。
启恒配资-股票配资网址导航-配资炒股投资-线下配资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