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太后架在火上烤,让皇帝吃草,让西夏国主吃土,这才是范仲淹
1049年的时候,杭州城遭遇了一场灾荒,这种灾荒可是百年都难碰到一次呢。当时饿死了好多人,那场面,简直惨得让人不忍心看。
可是粮商们却借着这个机会抬高米价,这让饥荒变得更严重了。
所有老百姓都盼着官府开仓赈济灾民呢,可新上任的父母官呢,不但一颗粮食都不发,反倒觉着粮价太低,鼓动粮商接着涨价,一下子就把米价又抬高了一倍。
一下子,那些奸商们都高兴得直拍手,激动得都想给这位“青天大老爷”立碑建庙了。
外地那些粮商,一听说杭州的米价涨得厉害,就连夜把大米都运到杭州去了,就想大赚一笔呢。
一时间,杭州城的水陆交通全堵得死死的,到处都是运大米的商队。
杭州城里的大米堆得像山一样的时候,刚上任的这位知州忽然下命令,把官府粮库里的粮食都发出去。
有免费大米吃的话,谁还会去买高价米呀?
这一下,那些打算发国难财的粮商们都懵了,大米卖不掉,运回老家花费更高,只能降价卖,这么一来二去的,杭州的米价一下子就跌到了最低。
可是,新官上任三把火,这就没下文了吗?
没有的事儿。这位知州大人就劝当地那些富户,说以前人工费可高了,现在人工费挺便宜的,不如趁着这个时候多盖些房子,等年景好了再把房子卖出去。抄底的机会很难得,可千万别错过!
这位当官的,自己先带起头来,雇人把自己的衙门给扩建了。
一下子,好几万人都有活儿干了,能养家糊口了。
然后呢,他又着手组织赛龙舟,大力开展娱乐活动,让大家吃喝玩乐,把外地人吸引到杭州来旅游。
没过多久,杭州城就满是小商小贩和来旅游的人了,酒店个个都爆满,到处都是繁荣复苏的景象。
这位当官的干的事儿太神了,当时北宋朝廷看了都直接傻了眼!
大灾之年,那些贪官哄抬米价、大兴土木、吃喝玩乐,这些事儿搁平常那肯定被当成“大逆不道”的行为。但你猜怎么着?就这些事儿啊,还真就迅速把灾荒问题给解决了,成功让百姓渡过了难关。我就问你,这牛不牛?
而这个“逆着练《道德经》”的厉害人物,就是有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胸怀的北宋第一完美之人范仲淹。
范仲淹为啥被称为“北宋第一完人”呢?
范仲淹既是文学家、思想家、军事家、政治家,也是教育家、书法家,完全就是个完美的六边形战士啊。
不过,要说范老师最让人钦佩之处,可不是他在政治军事方面一次又一次化腐朽为神奇的惊人之举。
而是他有大公无私、坚守正义的那种精神。
把太后架到火上烤是不是很猛?让皇帝吃草恶不恶?逼西夏国主吃土酷不酷?
对喽!他就是这么有男子气概的人呢,咱先从他把太后架到火上烤这事儿说起吧。
官不大,胆子倒不小,竟敢把太后推到风口浪尖上。
范仲淹2岁的时候,他爸就没了,跟着他妈改嫁给一个姓朱的人家。范仲淹小时候读书可努力了,26岁就考上了进士,顺利进入编制。
范仲淹同志在基层工作的时候,那可是相当敬业,一心为公,不管走到哪儿,大家都对他赞不绝口。后来呢,他母亲去世,在丁忧期间,被他的母校应天书院请回去当老师了。
范老师这人品德高尚,做学问特别严谨,教出的学生满天下都是。这不,还被推荐到中央给皇帝当“大秘”去了呢。
范老师刚到京城做官那会儿,北宋朝廷可不是皇帝一人能说了算的。
当时是皇太后刘娥临朝听政,大权独揽。仁宗宝宝12岁就当上皇帝了,都快到能参加考研的年龄了,却还只是个摆设。
更可气的是,刘娥特别爱搞cosplay,经常穿上衮服,戴上冕冠,女扮男装演皇帝,跑到太庙去搞祭祀活动,这是成心让宋仁宗心里不舒服。
皇帝都已经成年了,早就该自己亲政了。朝廷里那些正直的大臣,心里头虽然都不痛快,可这事儿就像一层窗户纸,谁也不敢去捅破,毕竟大伙都是“明白人”啊。
范仲淹终于来了!
有一年冬至的时候,宋仁宗打算领着文武百官去会庆殿给刘太后行跪拜礼。
范老师得知这事儿后,三观都被震碎了,心里想:皇帝您可是真龙天子啊,当着那么多人的面,带着百官给太后行跪拜礼,这也太让人不忍直视了。
在家把门关上,出于孝道的话,你想怎么跪就怎么跪,可在官方的场合,在庙堂之上,你这样做就太有损天子的威严了。
他给刘太后写了封信,让刘太后讲点规矩,麻溜儿地把权力交还给皇帝。皇帝都20岁出头了,再这么拖拖拉拉的,实在是不地道。
他又给宋仁宗写了一封信,让宋仁宗要点儿脸,可千万别做这种丢人现眼的事。
刘娥被这一波操作气得不轻,马上就把他贬出京城了。
其实呢,皇帝长大了,太后就该把政权交回去,这是理所当然的事儿。可是只要没有人去“提醒”,刘娥就还能够继续装糊涂,接着主持大局。
可范老师这么一提,就好比把太后放在火上烤一样。不把政权交出去呢,就显得自己特别不要脸;要是交出去吧,又不是真心的。
刘娥一下子就陷入了两难的处境。不过呢,这个能和“吕武”相提并论的北宋皇太后可是个厉害角色,一直到快死的时候,都没把权力交给皇帝。
按说呢,范老师经过这一回的教训,就该学得“机灵”些,别再专挑让人不高兴的话说了。
可是,他这人特别刚正,一辈子也学不会圆滑那一套。《宋史》里记载范仲淹,他每次一激动地谈论天下大事,就不顾自己的安危。
要是说起天下大事,连生死都能不顾的人,怎么会把正义的光芒给掩盖住呢?
宋仁宗好不容易熬到刘娥去世,没过多久,他就见识到范老师的耿直了。
极其公正,没有偏向。
刘娥一死,宋仁宗可算是松了口气。
毕竟不是自己亲娘,还压了自己这么多年,仁宗心里的委屈可大了。
亲政以后,他就把当年帮自己说话的范仲淹召回京城了。
另一边就开始狠狠地整治之前太后那一派的人。
提起太后刘娥,那可算是个传奇人物呢。
她一开局就是地狱模式,爸妈都不在了,还在吃奶的时候就被寄养到她妈妈的娘家了。
刘娥稍微长大些就做了歌女,以卖艺来维持生活,15岁的时候她嫁给了蜀地的一个银匠。
后来那个银匠带着刘娥去汴京讨生活,穷得实在没法活下去的时候,就把她给卖了。
不过这一番操作,一下子就让刘娥飞上枝头变凤凰了。刘娥的买主呢,就是后来宋真宗赵恒的手下。
手下把刘娥献给赵恒,赵恒一见到刘娥就立马喜欢上了,宠了她一辈子。
赵恒有多宠刘娥呢?刘娥被前夫抛弃了,可心里还惦记着前夫,后来发达了,还想认前夫做“哥哥”。
赵恒现在当着皇帝呢,他可一点都不嫌弃,对那个“前夫君”还特别礼遇,又是封官又是给爵位的。
刘娥当上皇太后之后,就更加任人唯亲,到处培植自己的党羽了。
在刘娥临朝称制的时候,有臣子上书,让刘娥照着武则天那时候的做法来。魏国公程琳更过分,直接给刘娥献上了《武后临朝图》。
这一桩桩、一件件的事儿,可都是仁宗宝宝心里的伤痛呢。
所以他亲政之后,不但狠狠整治了太后那一伙人,而且只要一提到和太后有关的事,就全都否定,讨厌得很。
一下子,满朝的文武大臣都跟着起哄,热热闹闹地搞起了“批太后,表忠心”的活动。
可就在这个时候,范老师又开口说话了。
他就劝宋仁宗,想当年太后也做了不少事呢。就算没功劳,也有苦劳;没苦劳,也有疲劳;没疲劳,那还有牢骚呢。您这么让太后难堪,在外人眼里您多不孝顺啊,这种政治觉悟还是得有啊。而且,朝廷里那些墙头草的不良风气也得打压下去啊!
其实,孝不孝顺先不说。重要的是,刘娥在北宋王朝实际统治了11年,她虽然有一些不足之处,可总体来讲,还是个比较有作为的女政治家。
她推行了一些政策,也进行了一些改革,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要是因为讨厌刘娥,就把她之前的工作全都否定掉,那肯定是不聪明的做法。
范仲淹有着至公至正、不偏不倚又理性客观的态度,所以他老是能看清事物原本的样子,看透问题的底层逻辑。
所以啊,他仗义执言可不是光凭着一股热血冲上头,而是有着坚定的勇气和决心,这种勇气和决心能让他不受情绪左右,也不受别人干扰,一门心思地维护真理。
这一点,跟历史上不少那种只知道跟上面死磕的大臣很不一样。
举两个例子就能很好地说明这一点。
范仲淹没考中进士、还在应天书院读书的时候,有一天大BOSS宋真宗到应天府视察来了。
所有学生都跑去瞧热闹了,就想看看皇帝长啥样,就范仲淹一动不动的。
有的同学特别好奇,就问他为啥不去看呢,还怀疑他要么是‘老六’,要么是‘小黑子’。
范仲淹说过,书要是读好了,早晚会看到的;要是读不好,看到了又有啥用呢?
得承认,他就抓关键点,就看底层逻辑这种态度,以后肯定能成大事。
他母亲去世那时候,挑了一块坟地,可风水先生讲,这块坟地是绝地,要是把母亲葬在这儿,会断子绝孙的。
可是范仲淹讲,既然这是块绝地,那就让我家担着吧,要是命里就该断子绝孙,迁坟也白搭,所以就执意把母亲葬在那个地方了。
后来,范仲淹有了四个儿子,他的后代越来越兴旺,谣言自然就不攻自破了。
这样看来,智者不会迷惑,是理性客观的,这就是范仲淹至公至正的根本特点。
不过呢,就因为他特别公正,又刚正不阿,还老爱说真话,所以老是被人排挤。
连皇帝宝宝对他都是爱恨交织的。好几年的时间里,把他贬到外地,之后又召回京城;召回京城后又把他贬出去,就在中央和地方之间来来回回折腾。
让皇帝去吃草,叫西夏国王吃土。
宋仁宗不是昏君,他也晓得范老师是毫无私心的忠臣,可有些事儿真的让自己太下不来台了,只能贬他。
明道二年的时候,江淮那块儿大旱,蝗虫多得满天乱飞,到处都是灾民。
范老师心里装着国家和百姓的疾苦,于是就给皇帝上书,请求皇帝赶快安排专人去赈济灾民,把百姓从困苦灾难当中解救出来。
仁宗皇帝沉迷后宫的美色,一天到晚听歌看舞,根本不把事情放在心上。
后来范仲淹催了一遍又一遍,把人搅得烦透了,就直接说,老范啊,既然你这么操心这事儿,那就你去把它搞定吧。
范仲淹到了灾区,就开仓放粮救济灾民,还把赋税给免了,号召百姓自己救自己。很快,灾情就被控制住了,大家也都度过了这个难关。
本来是立了大功的,仁宗也挺开心。可等范老师回朝复命的时候,直接让宋仁宗碰了个大钉子,差点没把仁宗气死。
他拿了一捆野草呈给宋仁宗,还跟宋仁宗讲,之前灾民没粮食吃的时候,就靠着吃这些野草活下来的。
他非要宋仁宗尝尝这野草啥味儿,还着重说,不光皇帝得吃,尤其是后宫那些妃子也得吃。
咱们现代人或许觉得这话也不算太离谱,可在古代朝堂上商量的都是国家大事,后宫的妃嫔们很少被提及,毕竟那是皇帝的私人生活。
范仲淹这么讲,显然是在讽刺宋仁宗荒淫无度,就知道贪恋女色。
宋仁宗气得不轻,觉得范仲淹管得太宽泛了,就直接把范仲淹贬出京城了。
后来,范仲淹在睦州和苏州把当地的民生搞得特别好,仁宗又想起他来了,就再次把他召了回去。
就这么着,范老师一会儿被贬出去,一会儿又被召回来,来来回回的,都快习以为常了。
不得不承认,是金子在哪儿都会发光。范仲淹不光理政厉害,在军事方面也是个超级厉害的人物,强得不得了,直接把西夏国王逼得没辙,就像在说“老子天下第一”似的。
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北宋宝元元年,也就是公元1038年,西边边疆出状况了。
西夏国主李元昊称帝了,不再是大宋的藩属,而且在后来的三川口战役里把宋军打得大败,让大宋特别没面子。
那时候的大宋都已经过了三个朝代,到了第四个时期了。以前和辽国打,输了;跟吐蕃打,也输了;现在就连以前的西夏省队都打不过了!
仁宗心里想,还要不要脸了?国家队谁都赢不了,这都成给全国人民科普地理知识了。
就这样,范仲淹再次赴任了,他被派到西北去应对西夏。
他跟铁哥们韩琦,这俩人都是副统帅呢。一个在延州(就是现在的延安)镇守,另一个在宁夏南部镇守,这两个地方可都是西夏向南侵犯的重要通道。
只是,这二人关系虽说很铁,可在战略观点上却有了很严重的分歧,配合起来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默契。
韩琦觉得,西夏尽管很是猖獗,可终归是个小国,全部的兵力加一块儿也不到十万。咱们大宋地域广阔、物产丰富,就该主动发起进攻,直接动手就行,把他们的主力给消灭掉,打一场灭国之战。
范仲淹的观点就不一样了,他可没被表面上GDP的高低给忽悠住。
范仲淹特别公正,他冷静又客观地去分析最根本的原因,觉得不应采用主动进攻的策略,而是应该采取防守的态势。
打灭国战,那肯定很爽,谁不想啊,可问题是哪有那么容易的事儿?
首先,西夏国是在宁夏的银川建立起来的,那儿气候不好,山又高路又远,地形复杂得很。
要是宋朝的军队跑到人家的腹地里面去,那可就难找到人家的主力部队了,而且特别容易被人家分割开,再遭到伏击,到最后搞不好就全军覆没了,这情况就跟帝国坟场似的。
其次,宋朝军队的战斗力比较差。长时间的太平日子,使得好多士兵从来就没打过仗。再加上当时重文轻武,缺少优秀的将领,没有进行大纵深主动出击的能力。
再看西夏呢,主要是骑兵,步兵跟在后面,特别勇猛,还特别擅长打伏击战和运动战。在三川口战役里,宋军就被西夏的骑兵给包围了。
另外,西夏国虽说不大,可它的军工技术并不差,跟大宋处于同一水平。
最关键的是,边境这边的群众基础特别差。不管是羌族还是汉族,连年打仗,大家都活得快要死了,哪有能力去帮宋军搞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啊。
所以呢,范仲淹采用的办法是这样的:其一,在延安周边多修壁垒,把防御工事给加强了;其二,搞大生产运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吃穿不愁;其三,搞民族统一战线,所有人都当兵,所有人都练兵。
范仲淹在延安的那几年,按照打持久战的方针,建了差不多70座大型防御工事,还把这些工事连起来,就弄成了一个小的‘万里长城’。
事实表明,这一招非常有效地遏制了李元昊的骑兵。
同时,他努力屯田,陕北原来那片荒芜的地方就变成了“好江南”呢!军粮问题也成功解决了,不用再从内地运粮过来了。
最厉害的是,范仲淹不再从内地征调士兵了,因为内地的士兵到了这儿会水土不服,特别想家,很难有什么战斗力。
他搞起民族统一战线,就在当地招募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士兵。这是他们的老家,他们保家卫国的想法很强烈,觉得家乡神圣不可侵犯,这样更能有战斗力。
另外,就在当地招兵,父母妻儿都在一块儿,这样的话,打虎亲兄弟,战场父子兵,而且夫妻不用分居,也就不会因为这个闹心,影响战斗力了。
最要紧的是,他们打仗的时候能去打仗,不打仗的时候就种田,两不误。
西夏士兵厉害,主要是骑射厉害得很。但军队的数量总归是有限的,人民群众可像汪洋大海一样多。只要能把人民群众的强大力量发动起来,再厉害的军队也不算啥。
于是呢,范仲淹便实行了一项措施。
他把银子包好,挂在树上让老百姓射,也可以做移动靶,要是能射中,这银子就归那人了。
刹那间,放牛的、种地的、卖艺的、算命的,就连庙里的尼姑和尚也都跑来射箭了。
甚至啊,有些民间小矛盾,谁有理谁没理都靠“辕门射银”来判定。
有一些犯了错的人,能靠射箭来减轻惩罚。
大宋穷得就只剩钱了,根本不缺银子啊。这么搞下来,陕北那一片的军民,全都成了神箭手。
西夏国主李元昊面对范仲淹的时候,那真是无语到家了。范仲淹每次一来,李元昊都占不到啥便宜。到处都是飞箭,有一回他的马都被射中了,一下子就摔倒在地上,嘴都吃土了,差点就被范仲淹给活捉了。
更糟糕的是,范仲淹可不光是防守。他也会主动出击呢,就像以彼之道还施彼身一样,大打游击战、麻雀战。他老是去骚扰敌人,一占到便宜就赶紧跑,不会贪心冒进陷入包围圈,倒是能引得西夏军队一次次掉进伏击圈被消灭。
这么折腾几回,李元昊彻底没招儿了。很快啊,李元昊本人,边疆的少数民族,还有边疆的汉族,都把范仲淹尊称为“老子”,夸他是天下第一,说他胸中有百万雄兵。
在宋朝,“老子”这个词的概念和现在不同,那时候它是对老年人的一种尊称。
李元昊在范仲淹的防区占不到便宜,就跑到要打灭国战的韩琦那边碰碰运气。
李元昊又玩起了老把戏,他把主力部队藏起来,接着派两万人到韩琦那儿去引诱。
果不其然,韩琦沉不住气了,派出大批军队迎头出击。
西夏军佯装败退,宋军就追了上去,这一追就追了三天三夜,一直追到一个叫“好水川”的地方。到了那儿,西夏军没影了,就看到路中间有不少大箱子,箱子里还发出“咕噜咕噜”的声响。
宋军把箱子一打开,刹那间好多鸽子从里面飞了出来,这一下子就暴露了位置。西夏军的主力部队全都出动了,把宋军给全部消灭了。
这一回输得这么惨,韩琦对范仲淹那可真是打心底里服气了。打这之后,他就完完全全照着范仲淹的防御策略去做,后来也成了西夏人的克星。
西夏人对韩琦心存惧怕,范仲淹更让他们害怕,于是把韩琦和范仲淹称作“韩范”。
还编了个顺口溜:“军里有个韩,西夏听到就心寒;军里有个范,西夏听到吓破胆!”
范仲淹于西北边疆立下奇功,仁宗便把他召回朝中做副宰相。
接着,一场声势浩大的改革变法运动就开展起来了。
庆历年间有新政,这新政是忧心天下的。
宋朝到仁宗的时候,三冗严重到啥地步了呢?
国家财政有五分之四都得拿来当军费,这显然畸形到家了。
并且,宋朝的官员多得成灾了,进士大批大批地产生只是一个方面,买官卖官才吓人呢。
买官就不必多说了。在宋朝,有些权贵家的孩子,还在襁褓里呢,就承蒙皇恩,被送来了官服,顺利进入编制吃上皇粮了。
这么干的话,沉重的赋税就只能由老百姓来扛了。
大宋的赋税能夸张成啥样呢?有个70岁的老寡妇,守寡都守了几十年了,就为了不交人头税,她儿孙还得连夜把她送到一个老光棍家里去结婚呢。
宋仁宗也察觉到问题很严重,就打算让范仲淹搞新政改革,把多余的官员裁撤掉,重新振兴国家根本。
变法刚开始的时候,范仲淹可真是雷厉风行,把一大批昏庸没本事的官员都给裁掉了,又任用了好多有能力的官吏。他这么干,肯定就把权贵阶层给得罪了,于是权贵们就开始玩命地抹黑范仲淹以及那些支持他的大臣。
比如说,范仲淹被他们诬陷结党营私,欧阳修被他们诬陷乱伦,他们甚至找人模仿字迹,伪造范仲淹这些人谋反的证据。
宋仁宗耳根子比较软,好话他能听进去,坏话他也能听进去。这么一来二去的,就对范仲淹有了看法,觉得范仲淹有结党营私的嫌疑。
庆历新政本来是能够挽救大宋衰败局势的,结果才推行了一年就失败了。
得承认,这对范仲淹来说是个沉重的打击,对大宋国运而言也是个悲剧。
范仲淹被贬出京城后,可没意志消沉。他写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千古名言,还亲身去做,继续施展自己厉害的本事,给百姓解决各种难题。
范仲淹庆历新政失败后,在杭州城有一番神操作。
范仲淹这一辈子能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的传奇事迹可太多了,杭州的那个“名场面”仅仅是他一生功绩的一个小小缩影罢了。
所以啊,咱们现代人看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伟大的情怀,这可不只是情怀而已,他还有救济百姓、安定天下,扶持国家的非凡能力和超高的智慧呢!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
启恒配资-股票配资网址导航-配资炒股投资-线下配资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